第2章(第2页)
“瑞雪兆丰年!明年的麦子必是好收成!”大光一边将馍馍撕成小块泡稀饭,一边答娘的话。
何氏见丈夫高兴,也凑趣道:“大光!明年腾一块地出来种荞麦吧!那是个好东西,性凉,又败火!”
杨母瞪了何氏一眼:“妇道人家!头发长见识短,懂得什么!莫非你男人没脑子不成?还要你给他当家!”
何氏低下头,小声答了一句:“是!”就不说话了。
“二光!这稀饭里都没豆子了,干脆,把我这碗给你得了!”翠娘一见大嫂吃瘪,立刻便要在婆婆面前显摆自己的贤惠。
果然,杨母满意地指着翠娘道:“瞧瞧!这才是个媳妇的样儿!”
吃过早饭,大光上山砍柴,二光还去镇上的酱坊卖豆豉酱,三光照旧去他的学堂。
杨桃饭碗一搁,就跑到厨房的山墙便抽了一抱柴禾抱进堂屋:娘!冷死了!快引火!
翠娘拿出火折晃亮,把柴禾点了,婆媳母女三人又烤起火来。
“哎!到底是老了!不中用了!连个鞋底都纳不好了!”杨母颓丧地将手中的鞋底扔到一边:“这以后啊!就指着你们给我做鞋穿了!”
“婆婆放心!有我在,哪里能让您赤脚走路!”翠娘拾起鞋底,放在一边的杌凳上。
“恩!你大嫂天天做饭洗衣裳,你又要添孩子了!桃儿一个人,还要做她三哥和自个的鞋,还是等明年开春,老三媳妇进门以后再说吧!”
“翠娘眼珠转了两转,立刻接过话茬:“说起来,那金家,可是没儿子呢!”
杨母笑道:“正是呢!将来光儿至少能分到一半金家家产,你公公活着的时候订下的这头亲事,可真是咱们杨家的福气!”
“可是,婆婆有没有想过,要是把三弟入赘到金家,那金家所有的银子不都是三弟的了?”
杨母听了,不禁一怔,仔细想了想,可不是这个理儿吗!要是把小儿子送给金家做倒插门女婿,那不就是金家的一家之主了?
翠娘见婆婆被她说动了心,心下不禁暗暗欢喜。
杨母看着翠娘腆起的大肚子,忽然又想:“大光生的丫头,那何氏生玉姐的时候难产,以后能不能再生都难说,万一翠娘再生不到儿子,那老杨家可就指望三光传宗接代了!”
又想:“儿子要是做了金家的倒插门女婿,就只能在金家供养岳父岳母,金家的钱还是金家的,只能贴补点银子给自己。
可要是把那金家小姐娶了过来,立刻就能带来大笔嫁妆!且日后还能分到一大笔家产,那可都是杨家的钱呀!
算盘打到这里,她咳嗽了一声:“翠娘!按说,你是为你小叔子打算没错,可是,你公公临终前有交代,说是杨家几辈子都没出个读书人,叫我一定让三光发奋读书,日后好光宗耀祖,他可是咱们杨家的心尖子,命根子!哪能把他入赘到别人家呢!
翠娘见婆婆明明心思活络了,临了却又脱了钩,心里暗恨,尤其是那句:“他可是咱们杨家的心尖子,命根子!”更是令她不爽,可嘴上也只得笑嘻嘻说了句:“婆婆顾虑得很是!倒是媳妇想错了!”
“我的儿,你这也是为你小叔子好,我岂有不知道的理!”
翠娘见一计不成,眼珠连转,又生一计:婆婆!当年杨金两家定下这门婚事,下聘之时,给的是什么聘礼?“
杨母回忆道:“那时候家境贫寒,只有十来亩薄地,金家的光景比咱们家还要差,哪里还讲究什么聘礼,就一块青玉佩!”
“如今金家阔了,咱们家虽然小康,可比起他们家来还是差远了,这娶亲的水礼,到底该怎么置办好呢?”翠娘问。
杨母怔了怔,滁州地方风俗,娶亲之时,男家必备水礼,即便是再穷的人家,也要借银子备办齐十六色礼品,其中,整猪和整羊是必不可少的。
富贵人家娶媳妇,那水礼的名目就更多了,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什么都有,总之,水礼越丰盛,越能显出风光与面子来。
想到这里,杨母便说:“咱们寻常人家,金珠绫罗也就罢了,可那整猪整羊,是非办不可的!”
“可是娘,那样办起来,起码要花费十几两银子,那可是咱们一大家子半年的吃穿用度啊!况且如此备办了,金家还是瞧不上眼,岂不出力不讨好?”
“那依你说,如何办是好?”杨母一听,深觉有理,忙问翠娘。